编者按: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威尼斯官网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提升威尼斯官网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承担国际化人才培养任务、参与国际合作研究与国际竞争的优秀教师,威尼斯官网持续推进教职工国(境)外进修计划,组织中青年教师到世界知名大学访学深造。为推介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经验,提升威尼斯官网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学校新开辟“浙外人游学”专栏,陆续介绍公派研修归来的在校教师,展示各位老师的留学感悟、治学精神、教学探索和学术成果。
潘家云,男,英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2017.10-2018.10在英国剑桥大学访学。
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潘老师在英国剑桥大学英语系访学一年。剑桥大学所有本科生的讲座课程对所有人开放(open to town and gown),无需申请,推门可进。开学时学生会拿到一本课程表,同时上课期间,所有老师的课会在教学楼下的电视大屏幕上展示,学生可以随意参加。剑桥大学分为三个学期的课,每学期高强度地授课八个周,总共24周,实际上老师上课约16周,后面八周大约都在一场接一场地考试。而且,期末考试不是设置在期末,而是下学期开始,这样学生整个假期都不得放松,亦可有时间反刍消化。
潘老师介绍,令他惊异的是,前两学期讲座课(lectures),老师在50分钟内大都是飞快地念稿子、念论文,其语速大约是超过BBC播音的速度,比BBC更有难度,因为学术英语句子长,内涵抽象,对外国学生的听力、理解力可以说是极大的挑战。潘老师笑言:“由此我也有些怀疑如此飞速教学的效度!”其间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学生飞快地记笔记,满堂灌,没有人抱怨。上课没有人点名,中途推门进出教室也是司空见惯,这个模式居然没有人提出异议,没有人玩手机,老师也没有课堂管理。剑桥大学文科的学习安排,强度非常高,独自学习时间长。他们在三个八周的短时间内高强度地读书、听课、听讲座、记笔记,假期之后回来应对考试。剑桥大学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前期预习必须充分,要尽量吃透原材料,上课才不至于云里雾里,莫衷一是。
访学期间,潘老师对这所科研型大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整理记述。
剑桥大学国际化特征明显。一方面是这里到处都是来访的国际人士;另一方面是剑桥人的国际经验很多,他们到过很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南非、中国等),对他国有很直观的认识,知己知彼,比较从容。国际化的精髓是学术的最前沿、最高端、最顶尖的意思,最高端才有号召力。
学校影响力大、能量级高、故事很多。剑桥名人、牛人、天才、佳话太多了,无论文科理科。即使一个普通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激情,都在辐射着自己的影响力,从方方面面为剑桥这个乐土添砖加瓦,增加色彩。比如徐志摩的一首诗,就吸引了很多国人将剑桥大学作为访学首选。大家来到康桥写诗,写回忆录、写杂记,这些都为学校的软实力添砖加瓦,事实上形成了世界性的号召力的一部分,“客走旺家门”。
学校的学术讲座呈现跨学科特色,而专题研究表现出产业化特征。讲座常以一个字主题(比如change、wonder、faith等),从多学科视角审视,试图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曾在剑桥听过一个神经经济学研究,其实只是经济学教授请了一个神经学教授来讲解神经学的问题,内在整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完成,而不是老师去整合一个《神经经济学》教材。谈到专题研究产业化,潘老师以Jane Austin研究为例,介绍已经研究到了奥斯丁的家谱和亲戚关系,Virginia Woolf 研究已经成了一个个收费的学术项目。
访学期间及回校后,潘老师在复旦大学CSSCI集刊《基督教学术》刊物上等分别发表《罪人可淹灭,罪性难断绝:“挪亚诅咒迦南”的再分析》《论<去十九号房间>中的心理毁容》《“梦回茵湖”:叶芝诗歌的词式重译》等数篇文章。2020年3月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专著《创作之谜:以约翰福尔斯创作为例》。潘老师告诉记者,他还准备把访学观察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并撰写一本教学法方法的专著;同时把思维方法运用到科研中,准备申请一个神经认知心理角度下的文学研究课题。
采访接近尾声,潘老师感叹,一年时间太短,对体察英国文化来说仅是浮光掠影。
材料提供:潘家云教授
责任编辑:薛海丹
编辑时间:2020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