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富阳日报》以《马晓伟 你真棒》为题,报道了威尼斯官网商学院、创业学院2008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友马晓伟为他人送去生命“种子”的感人事迹。
全文转载如下:
《马晓伟 你真棒》
近日,银湖街道硅谷社区党支部委员马晓伟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成功捐献18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名21岁女孩送去了生命的“种子”,也成为富阳第36人3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7年间2次高配成功
马晓伟,今年38岁。2012年是他第一次参与无偿献血活动,那时他的身份是大源镇青山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对于这场镇里组织的活动,他自然要起到带头作用。之后,单位再组织这类活动,只要他有空,都会积极参与,至今已献过7次血。
而将造血干细胞信息登记入库是在2016年。他记得,也是青山村组织的献血活动,献完血后,有志愿者向他介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对身体没有损伤,还能救人一命。听到这些信息,他便加入了中华骨髓库。这件事他一直没有告诉家人,觉得这是一件小概率事件,不一定能轮到自己,说了反而让父母平添担忧。
未料到的是,他的“中奖率”还挺高,从2016年至今的7年间有2次高配成功。第一次接到区红十字会电话是在2021年9月。工作人员除了告知他初配成功外,还需要确认他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我愿意捐。”他没有犹豫,一口答应。他知道若是此时反悔,对病患来说,无疑是黑暗中唯一的火光再次被掐灭。同时,他也感到很幸运,因为他了解非亲属间的初配成功几率很低,仅为十万分之一。“这真是一场特别的缘分!”
当年10月,马晓伟高配成功,正当他做好一切准备时,突然这事就没了消息。“我也很纳闷,怎么会没有声响了,照理说对方应该很着急的。”于是,马晓伟主动联系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表示双方信息都是高度保密的,无法知道具体情况。但马晓伟心里有了不好的预感:“可能是对方等不及了。”这让他遗憾了很久。
很快,补上这次遗憾的机会来了。4个月后,也就是2022年2月,马晓伟又一次接到区红十字会的电话,表示有患者与他的造血干细胞匹配成功。有了上一次的经历,马晓伟捐献的决心更大了,“我希望还是上次的患者,这说明一切还来得及”。到了捐献前一周,他才把这事告诉了父亲,当父亲了解到捐献对身体无碍,也就支持他的选择。虽然最后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但他还是不让父母陪同前往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我妈要是看着我的血从管子抽出来,估计心里会难受,还是让朋友陪着好。”捐献结束,马晓伟有20天的假期,他说,多亏了同事的支持,才能放下手头的工作,安心去帮助别人。
多年前还曾支援西部建设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马晓伟曾是西部计划志愿者,支援过西部建设两年。他出发的时间点刚好是汶川大地震不久,而地点就在离汶川100多公里外的松潘县。
马晓伟说,2008年初,他报名了西部计划志愿者,经过层层选拔,最终选上了,定于当年7月出发。可5月份事情出现了变化。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这让部分志愿者放弃了支援西部的想法,与他一同报名的十余名志愿者只有马晓伟一人前往了四川。“当时父母比较担心,自己也有所动摇,但最后想想流程都走完了,还是应该坚定地走下去。”于是,他还是按照原计划出发了,到松潘县发改委工作岗位上锻炼。
到的第一天,他就碰上了地震。据他回忆,赶了一天的路,晚上11点才到松潘县,简单吃了一顿晚饭后,就匆匆洗漱睡觉了。由于路途疲劳,他几乎是倒头就睡,而且睡得很沉。后来,地震来了,室友一边喊他,一边冲向楼下的空地。幸好,这次地震震级较弱,没有造成破坏。次日,马晓伟睡醒后,便听室友绘声绘色地说,昨晚的地震,震得房间的吊灯都在晃动,竟然都没能把你震醒……那一瞬间,马晓伟心里倒是有些后怕。不过,慢慢地,他也就习惯了,在当时小地震还是常见的。
那一段时间,他的工作也与震后重建有关,主要是监测建材市场的价格变化。“如果发现某一建材涨价很快,我们就要去了解,是不是存在哄抬物价的情况,要及时跟进处理。”两年的援川经历,影响了马晓伟的择业方向。在结束支援西部的工作后,他又回到富阳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再到村干部、社区干部,这一路走来,他没有离开过基层。他说,他喜欢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一点事的感觉,今后也会继续往这个方向努力。
媒体链接:
富阳日报
http://fydaily.fynews.com.cn/html/2023-04/26/content_77503_16054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