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4新型智库治理论坛”在兰州召开。论坛聚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智库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题,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探讨如何推动智库高质量发展。论坛期间,校大运河国际研究中心成功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中国智库索引(CTT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和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联合研发的我国首个智库垂直搜索引擎和数据管理平台,对于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促进智库更多地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智库索引增补单位由评审专家组对各申请单位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和筛选后确定。
大运河国际研究中心前身为成立于2007年的浙江教育学院国际旅游与休闲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大运河文化旅游方面理论研究和实践设计的机构之一。自成立以来,中心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引,以“传承运河文脉、传播中国故事、传递世界文明”为组织使命,以“努力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高辨识度的具有鲜明中国大运河特色的浙派学术高地”为发展愿景,旨在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合力构筑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地方情结的高水平宽维度多能级以国际传播为特色的智库平台。近二十年来,中心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文旅深度融合与国际传播、城市滨水旅游、乡村旅游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围绕大运河文化地标打造,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浙江日报》等权威媒体上发表《让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彩》《焕发大运河时代新风貌》等理论文章,得到人民网、求是网、浙江省社科网等各级官网转载。《人民日报》理论版文章《讲好大运河故事 擦亮中华文化名片》被学习强国转载,阅读量达10.5万。中新社专刊文章《大运河为何是中外共通的“符号”》,阅读量达50.2万。《光明日报》红船初心专刊文章《运河润古城归舟听橹声——浙东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绍兴实践》整版刊发,有力提升社会各界对大运河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由中心报送的《世遗时代大运河文化价值保护与传承的若干思考》《专家建议对习总书记“两河”重要论述进行总结提炼并以此指导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浙东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对策建议》《中国运河文明探源的浙江策》等4篇资政报告,连续获3届浙江省委主要领导批示。
以“人民的运河 游客的运河”为主题,中心持续两年举办国际学术论坛。全国政协常委、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文广旅、北京大学等部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白俄罗斯等国际嘉宾和专家学者参与,得到新华网、央视新闻、Tide News、欧洲时报、澳大利亚华夏传媒、非洲时报、希中网等15家海内外主流媒体报道,有效提升大运河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
中心牵头发布的“关于成立世界运河学会的倡议”,已得到北京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土耳其卡迪尔哈斯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等积极响应,共同打造运河主题国际级学术平台。与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等4所大学在国际传播平台建设、人文交流活动开展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与印尼乌达雅纳大学共建中国—东盟跨文化研究院,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运河遗产旅游等方面开展联合研究。
围绕大运河与话语形象建构,中心主持的《大运河赋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2023年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资助。主持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浙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系列研究》、2023年浙江省社科规划“党的二十大和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重大)《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委托课题(重点)《人文经济学视域下的文旅融合发展研究》。出版《外国人眼中的大运河》《浙东运河诗路文化》《浙东唐诗之路文旅融合的范本建构》《河兮斯水:基于杭州案例群的大运河遗产价值分析和旅游规划研究》等运河主题论著8部。主持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时期推动文化旅游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重点课题,成果被发改委社会发展司采纳,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河兮斯水:基于杭州案例群的大运河遗产价值分析和旅游规划研究》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浙江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城市滨水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获2023年浙江省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文旅融合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获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优秀研究成果奖三等奖。承担《京杭运河(杭州主城核心段)旅游实施规划》《迎亚运大运河(杭州段)水岸互动文旅融合提升工程业态策划》《杭州市中东河区域旅游总体规划》等百余项横向课题,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图片:沈旭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