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亚运会这场国际体育盛事中,在语言服务、NOC服务等多领域散发光热的浙外人,以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向世界展现新时代中国人的热情与奉献、包容与自信、责任与担当。他们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让更多人感受到杭州亚运会的温暖与力量。
既充实又具挑战
代表团注册审核、竞赛报名核对、沟通住宿分配、对接抵达离开安排、发布各类通知、协助解决代表团的各类需求……这是NOC/NPC(国家/地区奥委会/残奥委会)联络协调员张禄彭老师和徐勇老师的日常工作。
俄语专业的张禄彭老师用“既充实又具挑战”来形容服务亚运以来的工作。随着各外国代表团入驻亚运村,外语的沟通交流成为工作常态。作为联络协调员,张老师每天都要与所负责大区的NOC/NPC沟通各类事务。此外,他还承担俄语翻译工作。他把各类英语会议材料翻译成俄语,便于与中亚国家代表团沟通交流,以外事口译的身份,为代表团提供俄语翻译服务。
张禄彭老师与代表团成员交流。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浙外“小青荷”开展志愿服务时必不可少的能力。在前期的中亚大区跨文化交流培训中,张禄彭老师给NOC/NPC服务团队的“小青荷”作了专题培训,他希望通过培训教会“小青荷”更好地用外语跟外方代表团进行沟通和服务,同时让“小青荷”充分了解服务对象国的历史文化,与代表团更好地沟通工作。“在这场国际盛会里,外语专业同学能够参与其中,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开阔国际视野、用外语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战经历。”张老师表示,在国际交流中,精通英语、小语种的人才更受服务对象欢迎,同时也能赢得更多在国际舞台展现的机会。在外语人才培养中,要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搭建多种语言运用环境,引导学生掌握多门外语,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身心综合素质等方面多下苦功夫,着力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前期因为工作需要,英语专业的徐勇老师经常要通过邮件与外方代表团沟通联系。“邮件交流时,行文要精准,要准确表达出我方的要求和对方需求的反馈。”徐老师说。代表团入驻亚运村后,在与代表团日常的见面会商时,外交辞令的英语表达也显得格外重要。“语言的精准服务意味着要用礼貌的语气、准确的词汇表达出能够让对方理解的意思。有时候委婉表达也必须要考虑到对方是否能理解。当对方理解有困难时,我们需要在相似的几种表达方式中快速挑出对方易理解的那种。”
徐勇老师与代表团成员交流。
每天早晨7点从家出发,晚上20点后才能到家,埋头处理繁杂的信息、及时的沟通交流是徐老师每日工作的缩影。“多运用才能查漏补缺。”徐老师说,这些经历都将成为他教学工作中最典型的教学案例,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他会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实战场景的训练。
始终不变的初心使命
2008年奥运会时,俄语专业劳灵珊老师作为一名语言服务志愿者为奥运会提供俄语翻译服务,时隔15年,劳老师又成为杭州亚运会NOC服务团队的联络主管。角色不同,但她为国服务的初心依旧滚烫。“服务亚运是无上光荣,也是使命感。我很庆幸能够有机会赶上两场盛会,作为一名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我觉得身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重了,只有全力以赴,才不负众望。”
劳灵珊老师在亚组委外联部。
确定竞赛报名、注册制证、住宿分配……一桩桩、一件件事项的落地,离不开劳灵珊老师在内的注册会议项目全体成员细致周到的服务。从学校俄语系党支部书记到NOC/NPC服务团队临时党支部委员,重任在肩,她严格要求自己,引领党员志愿者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展现出中国青年的担当。
在NOC服务团队工作的土耳其语专业姚凌葳老师曾是G20杭州峰会的志愿者。“当时我在G20多语言服务中心,主要提供实时口译服务。”7年过去,这个G20“小青荷”又成为杭州亚运会“小青荷”,她作为中亚大区助理项目协调员,主要负责对接7个中亚国家的代表团。
姚凌葳老师(左一)在工作会议中。
NOC助理这个岗位对“小青荷”的挑战很大,既要做好“地陪”,帮助代表团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也要做好“辅导员”,在亚组委和代表团之间架起沟通桥梁,做好政策信息的沟通传达。为此,姚老师把自己参加外事活动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浙外“小青荷”们。
在姚凌葳老师看来,服务亚运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亚运志愿服务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责任担当、团结有爱的内涵。“每一位志愿者都是束小小的荧光,他们用专业素养、敬业精神展现家国情怀,传递了温暖和责任”。“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她说,她和学生们感受到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文化包容的浓厚氛围,亚运期间的每一个故事都将成为未来教学中的宝贵素材。
最好的沟通是用心
“代表团第一次抵达时,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团长还送我们代表好运的手链;我们路过正在训练的拳击运动员时,他们也会和我们‘过两招’……这些点点滴滴让我们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每天的工作也变得丰富多彩。”NOC助理张灿天分享道。土耳其语专业的张灿天负责对接土库曼斯坦代表团各项事务。“服务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是如何克服语言差异,进行信息的准确传达。”张灿天说,“前期我对于中亚地区各国语言做了基本了解,对比后发现土库曼斯坦语与土耳其语同属一个语支,在句法词法有诸多相似。我咨询团长,运动员们是否会说土耳其语,在得到肯定答复的那一刻,我心中的忐忑消减许多,也为自己能够发挥专业所长帮助外方代表团感到自豪。”
协助组织代表团集结,引导代表团入场、退场。这是亚运会开幕式当天,张灿天最激动的时刻。“这是我第一次带代表团走流程,并亲眼目睹亚运盛会的开幕,当看到代表团成员都能根据自己的指引准确、按时完成进退场仪式时,我知道我们之间的默契已达成,也更加坚信能够做好服务工作。”
张灿天(右一)引导代表团入场开幕式。
亚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也是文化交流的盛会。负责对接伊拉克代表团的缪圳阳将服务亚运称之为一次阿拉伯语学习的“实践检验”。“因为文化差异,在服务时我会特别留意不用左手传递东西,不提供猪肉等。”缪圳阳说,服务代表团的过程,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国特有的习俗是什么、中国的雨和水代表着什么、汉字的结构有何含义……作为NOC助理,闲暇之余,缪圳阳会向伊拉克代表团介绍中国文化,分享很多中国故事,也在分享交流中进一步了解伊拉克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我们讨论了‘水’在两个国家文化中的不同形象。当我介绍‘水无形,却能使万物有型’这一概念时,他们感觉非常神奇。凭借专业所学,能成为一座小小的桥梁,促进两国文化交流,这是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文化自信。”缪圳阳说。
缪圳阳在等候代表团。
虽然服务于不同的岗位,但在浙外“小青荷”身上,迎难而上的劲头是一样的。日语专业的李依萍,为了更好地应对岗位工作,在英语学习上可谓是铆足了劲。“我坚持每天学习亚运英语培训视频不断提升英语表达,不仅准备好工作中常用词汇,也会找同伴进行情景口语练习。考虑到有些国家代表团说英语时会带本国口音,我便选用简单的常用语代替,并结合肢体语言。”令李依萍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她在服务时遇到一位只会一点点英语且带浓重本国口音的运动员前来咨询,“交流中我只听清了‘boxing’‘tomorrow’。”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当时失物招领处刚好有一副拳击手套,她下意识以为就是这个了。但运动员摇摇头,笑着指了指双脚,她这才理解:原来运动员是要为接下来的比赛做准备,来称重了。于是赶紧为他指明称重室的路。这件事让李依萍意识到,语言只是桥梁,最重要的是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李依萍在代表团欢迎中心。